工業機器人細分領域龍頭初現,國產替換確定性強
導語:利好政策頻出,國家大力支持工業機器人發展。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工業機器人作為實現自動化生產的終端設備,在制造升級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自2019年10月走出2018年9月以來的低迷負增長階段,期間雖在2020年初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但不改行業整體復蘇態勢,行業自2019年10月以來,產量同比增速屢創新高,2021年3月工業機器人產量為 3.3 萬臺,同比增長80.8%。

全球銷量方面,2018年四季度以來,工業機器人行業受下游汽車和3C行業不景氣影響較大,對2019年工業機器人產銷量造成一定的影響,銷量同比下滑11.61%,但隨著持續的自動化趨勢及技術改進,2020-2022年均增長率能夠保持在11.97%,202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有望達到59.3萬臺。
從下游需求來看,全球范圍內制造業投資保持復蘇態勢,從全球主要國家制造業PMI指數來看,4月英國制造業PMI達到創26年內新高的60.9;美國PMI自去年3月以來連續14個月處于50以上。國內方面,我國制造業PMI自2020年3月以來持續維持在榮枯線之上,2021年3月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累計同比回升至29.8%。從工業機器人應用占比最大的汽車制造業和3C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來看,汽車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受益于各地出臺相繼出臺的汽車消費促進政策,汽車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降幅持續收窄,2021年3月為-3.3%;3C制造業去年4月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復蘇,到3月累計同比提升40.4%。整體來看,下游制造業應用端景氣度保持持續回升態勢。
利好政策頻出,國家大力支持工業機器人發展。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工業機器人作為實現自動化生產的終端設備,在制造升級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政府多次出臺政策大力支持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國務院提出的《中國制造 2025》明確了制造升級的發展方向,工業機器人是重中之重。隨著中國智造升級的產業政策和下游行業的需求增長,預計到 2025 年我國制造 業重點領域將全面實現智能化,其中關鍵崗位將由機器人替代。同時,隨著工業機器人的價格下降、性能提升、應用領域擴大,工業機器人行業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2020年5月,兩會再次提出要扶持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產業發展,看好未來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加速閉環。
我國制造業人口紅利優勢逐步消退。中國制造業過去的成長方式主要依靠從業人 口基數大帶來的低成本優勢,而從1994年開始到2019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從17.8‰跌至10.48‰,低于2018年全球粗出生率的18.17‰。而出生率的下降直 接導致制造業從業人員工資的增長。我國制造業城 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從2010年的30916元上漲到2019年的78147元,年均復合增速達到10.85%;從勞動力人口結構分布來看,我國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不斷下降,到2019年僅為70.65%,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人口成本不斷提升,適齡勞動力人口占比不斷走低,我國人口紅利優勢正在逐漸消退。

價格差距逐漸縮小,機器換人具有較高性價比。從工業機器人價格方面來看,1996年到2019年間,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均價已經由4.76萬美元/臺下降到1.63萬美元/臺,工業機器人價格不斷下降與制造業工人工資不斷上升之間形成的剪刀差 正在不斷縮小,考慮到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所帶來的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提升,目前機器換人已經具有了較高性價比。

疫情推動制造業自動化升級需求。我國首部機器人產業藍皮書《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主編石勝君先生近期接受采訪時談到,疫情過后,更多行業 也將加速推向“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而在人民網“金臺圓桌”人民戰疫·企業對策共商會上,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先生同樣也表示,疫情結束后,企業會越來越多的采用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現代的管理方法。本次COVID-19疫情中,制造業龍頭企業自動化水平較高,在復工中展示出較大優勢,疫情短期影響過去之后,勢必會促進機器人自動化的進一步應用滲透,會在較長時期內促進制造業自動化率提升。整體而言,機器換人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我國全面進入工業化發展后期階段。2019年我國人均GDP為70891.78元,約為10141.89美元,處于錢納里模型中的工業化后期階段;三次產業結構為7.1%∶38.6%∶54.3%,滿足A<10%、I<S,處于錢納里模型中的后工業化階段;2019 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25.1%,符合錢納里模型中的工業化后期標準;我國城鎮化率為60.60%,處于錢納里模型中的工業化后期階段。綜合判斷,我國工業化尚未完成,當前雖全面符合工業化后期標準,但整個“十四五”期間也將仍處于工業化發展后期階段。
雖然我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第一大國,但保有密度仍較低。雖然我國2019年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了14.05 萬臺,占據全球銷量的37.67%,繼續保持全球 工業機器人供應第一大國的位置。但從世界主要國家工業機器人人均保有密度來 看,作為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密度最高的新加坡已經達到了918臺/萬人,相比之下,2019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密度雖較去年提升47臺/萬人,達到187臺/萬人,但仍遠低于韓國(855)、日本(364)、德國(346)等較發達國家,未來國內工業機器人仍有巨大的增量空間。

我國工業機器人目前發展背景與當初日本極為相似:人工成本急劇上升、產業結 構升級、國家專項政策支持。按照錢納里工業化模型,日本在1970年左右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該階段作為智能化、自動化生產代表設備之一的工業機器人產品進入需求爆發增長期。其機器人保有量在1970-1980年間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50%。
工業機器人下游應用領域中,汽車和3C領域占比最高。2019年汽車與3C行業合計占比超過50%以上,其中汽車制造業是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泛、最成熟、數量最多的工藝領域,占比達到28.15%。3C行業由于產品 制造對生產效率和精度要求較高,而工業機器人的特點符合其高精度、高柔性的要求,其下游應用占比達到23.59%,位列第二位。
新能源汽車、5G手機加速滲透,工業機器人需求有望回暖。過去幾年,受限于傳統燃油汽車和3C行業增速放緩,市場對工業機器人需求呈現疲軟態勢,不過隨著各國相繼推出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以及5G商用牌照陸續發放,新能源汽車 和5G手機的加速滲透將支撐工業機器人需求的持續回暖。
無線耳機滲透率仍較低,未來 3C 行業占比有望再次提升。自2016年蘋果推出Airpods無線耳機以來,全球無線耳機出貨量始終保持三位數增長態勢,2020年全球無線耳機出貨量為2.7億套,同比增長105.4%。我們認為,目前無線耳機的滲透率仍較低,隨著未來技術愈發成熟以及價格逐漸降低,無線耳機出貨量持 續增加將帶動3C行業對工業機器人新的需求,成為工業機器人新的增長點。
縱向對比,應用領域結構升級值得關注。通過與2018年下游應用結構占比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雖然2019年汽車和3C兩大領域仍然占據第一、二位,但對比2018年,2019年兩大領域應用占比分別下降9.29%、2.69%,而在未分類 領域應用占比上漲9.45個百分點,說明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下游應用領域出現逐步擴散趨勢,未來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結構升級值得關注。
目前工業機器人可分為多關節機器人、協作機器人、Delta機器人和SCARA機器人四大類。從國內工業機器市場銷量來看,2020年銷量占比最高的是6軸多關節機器人,市場銷量約為10.78萬臺,占比約為62.88%,其次分別為SCARA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和Delta機器人,分別占比29.49%、4.38%和3.24%。
多關節機器人一般指擁有6個旋轉軸的關節機械手臂,其優勢在于類似于人手擁有很高的自由度,適合于幾乎任何軌跡或角度的工作。通過搭配不同的末端執行器,多關節機器人可適用于裝貨、卸貨、噴漆、表面處理、測試、測量、弧焊、 點焊、包裝、裝配、切屑機床、固定、特種裝配操作、鍛造、鑄造等大量應用場景。
受限于傳統汽車需求見頂,多關節機器人增長放緩。從6軸多關節機器人出貨量來看,由于多關節機器人多應用于汽車制造業,近年來隨著汽車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逐漸放緩,行業對上游多關節機器人需求也逐漸放緩。未來新能源汽車占比 的不斷提升有望重新帶動多關節機器人市場需求的提升。
>20kg 多關節機器人由外資品牌主導,小負載競爭格局較為激烈。2020 年我國 20 公斤以上 6 軸機器人市場份額為44421臺,其中份額前五位的發那科、安川、庫卡、川崎、ABB均位外資品牌,合計占據市場份額約 70%,該領域中,國產龍頭埃斯頓僅占據 6.9%的市場份額。而在小負載(≤20kg)領域,競爭格局相對分散,競爭較為激烈,行業CR5為50.8%,該領域中,內資品牌能夠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協作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指被設計成可以在協作區域內與人直接進行交 互的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不同,協作機器人具有很強的獨立性,機器人和人之 間可以互換,在生產過程中靈活性非常高。不過其缺點也很明顯,在與人協作過 程中,未來保護人的安全,對機器人控制能力和防碰撞能力都提出較高要求,因 此協作機器人運行速度普遍只有傳統機器人的 1/3-1/2。此外,為了減少機器人運 動時的動能,其設計結構一般較為簡單、重量較輕,這就導致其負載一般只能在 10kg 以下,應用場景受到限制。
協作機器人出貨量快速增長,遨博、優傲占據市場2/3。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1714臺快速增長到2020年的7514 臺,年復合增速達到44.70%,預計到2022年,我國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增長到9426臺。從市場結構來看,行業內兩大領導者遨博和優傲分別占據33.3%和30%,合計占據我國協作機器人市場份額的2/3。

并聯機器人是指手臂含有閉環結構桿件的機器人,由動平臺、靜平臺和至少兩個獨立的運動支鏈構成,行業內通常將具有3個空間自由度和1個轉動自由度的并聯機
器人叫做Delta機器人,從產品結構上來看,Delta機器人占據并聯機器人市場份額的60%-70%。與傳統串聯機器人結構不同,并聯機器人其中一個軸的運動不會改
變另一個軸的坐標原點。
并聯機器人體量較小,常被用于分揀包裝。2020年Delta機器人市場規模為5563臺,僅占2020年全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的3.24%。體量較小主要由于并聯機器人造價過高,以應用最多的 Delta 機器人為 例,其造價普遍在 10 萬元左右,而進口水平關節機器人單價在 5 萬元左右,雖 然并聯機器人在運動速度上優勢明顯,但水平關節機器人在精度更高的同時,性 價比優勢更高,未來并聯機器人還需要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憑借較為接近的性 價比刺激下游需求。
SCARA機器人(Selective Compliance Assembly Robot Arm,選擇順應性裝配 機械手臂)屬于平面關節型工業機器人,結構包括3個相互平行的旋轉關節和1個垂直于平面的移動關節,分別用與對平面上物體的定位和工業機器人垂直平面 內的運動。
市場規??焖僭鲩L,3C行業SCARA機器人需求大。SCARA機器人具有負載小、速度快的產品特點,主要被應用在3C行業、食品行業、半導體行業和醫療行業等,其中3C行業一條電子生產線上所需機器人數量往往達上百臺以上,其對SCARA機器人需求量最大,占比約為60%。從市場規模來看,2016年以來我國SCARA機器人市場規模從18779臺增長到50574臺,年符合增速達到28.10%。預計到2022年,我國SCARA市場份額有望達到58278臺。

愛普生、雅馬哈占據市場半壁江山,匯川為國產龍頭。目前我國SCARA機器人市場已基本形成由愛普生、雅馬哈兩家外資企業主導的格局,2020 年兩家企業合 計占據中國市場份額的50%,其中愛普生自2011年起一直保持全球 SCARA 機 器人市占率第一名,是全球范圍內行業絕對龍頭。國內企業由于起步較晚,從出貨量上來看國內企業市場規模較小,其中匯川技術是內資龍頭企業,2020年出貨 量達到3535臺,占比約為7%。
自2013年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5年至2018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分別為6.85萬臺、9.65萬臺、15.62和15.40萬臺。工業機器人本體方面,2019年國內市場中國內外的機器人本體市場份額(以 臺數計算)為29.7%,較2015年的18.6%有明顯提升。

3.2.1 核心零部件一:減速器

3.2.2 核心零部件二:伺服系統

3.2.3 核心零部件三:控制器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
驗證碼: |
|
共有-條評論